环球热点!浅谈书法教育的独特性与渐进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郭晓飞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蕴含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书法是培养学生美育的重要课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书法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书法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书法教育的独特性。一是学习途径的独特性。书法学习没有写生对象可言,其学习途径无非是通过临摹再到独立创作,因此临摹古人经典作品是学习必经之路,书法范本即是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作品。临摹分为实临与意临。所谓临写,就是在参考原作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以至韵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制原作的一种方法。而摹写,一是指用薄纸覆在原作上,然后用毛笔描摹原作形态;一是指用较厚的纸覆在原作上,借助光线把原作笔画投影在所覆纸上,再用毛笔勾其轮廓,在书法学习中叫“双钩”,这是把握书法字体结构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双钩出轮廓后,再填充墨色,这叫做“廓填”或者“响拓”。初学阶段的实临应当以尽量逼近原作为目标。因此,这要求学生能对临写对象无论从形状还是神气方面都要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怎么才能像,要求学生对临摹对象各方面做出认真细致的观察。二是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所谓艺术语言,是指各种不同艺术门类的具体表现手段和方式,书法的艺术语言包含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四个方面。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现代社会由于硬笔以及电脑的出现,书法(特指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书法)的实用性越来越淡化,书法作为艺术的特性越来越凸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看到的是实用性强的印刷体,这些字虽然和书法艺术的载体一样都是汉字,但却不像书法艺术那样有楷、行、隶、篆、草等丰富的形式和艺术表现力。此外,相同的书体在不同的书家笔下又有不同的表现,书法艺术由于具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形式,让我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书法教育的渐进性。书法教育面临诸多方面的窘境。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使书法的实用性根基轰然倒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竖排到横排、从毛笔到硬笔再到键盘写作……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中,书写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因素,将当代书法置于空中楼阁的状态。书法不仅仅是书写的技巧。作为一门具有实用性的艺术,书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从产生之初,就和文字、文化密不可分。文字是书法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而文字本身的演变发展作为一门学问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单独将书法的技法分离出来,脱离文化的根基是不成的。书写者本身文化素养的高低又与书法品格的高低有着紧密的关系。虽然文化素质很高的人如果从来不写书法,也成不了一名书法家,但一名真正的书法家,必然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作为支撑。纵观历代书坛,几乎每一位书家都是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正是他们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又不刻意为书法而书法,所以留传下来的那些佳作神品才能让人回味无穷。他们的书法都是以文化底蕴为后盾、以心灵为指向的。如何保证中小学生在为数不多的课时中积累的是“字外功”而非单纯的技法学习,是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课堂上,面对年龄段不同、具有不同程度的领悟能力和不同兴趣点的孩子,不能操之过急,只有长远而细致的规划,才能让课堂书法学习具有持久性。
(作者单位:桃城区邓庄中学)
关键词: